觀音 第四十六首 返回

籤詩

勸君耐守舊生涯
把定身心莫聽邪
直待有人輕著力
滿園枯木再開花

詩意

此卦枯木生花之象。凡事自有成就也。

解曰

此卦枯木生花之象。凡事自有成就也。

聖意

家宅 安。
自身 吉。
求財 待時。
交易 成。
婚姻 就。
六甲 生女。
行人 阻。
田蠶 五分。
六畜 難。
尋人 杳。
公訟 吉。
移徙 守舊。
失物 空。
疾病 求福。
山墳 吉。

故事

1.渭水釣魚
周。姜尚。字子牙。汲人(東海許州人)。
道號飛熊。先世封於呂。亦曰呂望。
避紂亂居東海之濱。釣於磻溪(渭水)。
其鉤為直。意不在魚。志在君相。
文王聞其賢。聘為師(丞相)。(其時年八十)
後周伐紂。滅商興周。
武王稱曰尚父。封其子丁公於齊。
喻靜待時機也。

2.趙韓王為村學究
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村學究)。公元956年,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後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
由於得到了趙普的幫助(指點適當的攻擊路線與時機),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日後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後,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
宋朝建立後,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為宰相,晉封為韓王。

趙普一生先後三次做宰相,這在宋代並不多見。按理說,趙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頗受倚重的開國元勛,隻須照章辦事即可功德圓滿、善始善終,可是,趙普的仕途卻一波三折,並不順利。
概言之,趙普的後半生是:因專橫跋扈而受制約、因貪圖錢財而受猜忌、因不學無術而受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罷黜。
就其秉性來說,來自大臣的不滿,來自皇帝的約束、猜忌,甚至是罷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對他的輕視。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為相時的一句牢騷不平之語。

宋初君臣認為,鑒於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於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
而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相形之下,趙普的學力已明顯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傳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最使趙普難堪的一件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經過是:“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盧(多遜)曰:‘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太祖大驚,以筆涂韓王面曰:‘爾怎得及他!’韓王經宿不敢洗”。
這段話出自趙紹祖《讀書偶記》,《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也記載此事,卻多有不同,言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分明是說,你趙普並不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書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來,趙普后來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這是他自當年滁州之戰結識趙匡胤以來,第一次遠離政治中心。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趙普由野入朝,幾年間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趙普昔日不學無術的劣勢也就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君臣們也越發認為趙普的學養不夠了。
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記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
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的“原生態”。從趙普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其強烈的情緒化色彩,這完全是一種牢騷不平之語:言外之意是說,我讀書範圍是不出《論語》一書,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
現今滿腹經綸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個又能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呢?——恐怕這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這個故事的標題寓意學歷雖低,實用仍可出頭。解籤參考此故事以此為限即可。

但是趙普的一生是很值得推究的,他學得少,但是會用、能用、所以實用,趙匡胤照他的提示進行『杯酒釋兵權』,預先免去不必要的內爭問題,大家都得到平安。
能夠在大家都還沒開始擔心事情發生之前,就是先消弭於無形,是政治由上而下的經典範例。比起『先天下之憂而憂』,這是更高的境界,官位不夠高是做不到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