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張德寶

乾隆三年龍山寺建造後,帶動了周邊商圈的發展,當時有一句俗諺:「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指的是艋舺三位最有錢的人,張德寶的船行、綢布莊在西昌街,馬俏哥也在此經營船行,加上後來有一些香舖紙紮店,使這裡變得十分熱鬧。

張德寶的創業者就是張秉鵬,生於福建省泉州土門外法石鄉。幼失怙恃,因為家貧,只靠他的哥哥張秉宇維持家計,不料他的哥哥壯年就病亡,嫂嫂帶了幼子改嫁。當時張秉鵬年方17,見鄉里人多數以出洋或是航海為業,即奮勇來臺灣謀生。起初在一家商行充當小夥計,所得積蓄與朋友一同投資買賣,賺了不少錢。行東看他會做生意,就提升他為行員,有時交託他隨船押貨,往來南北之間,與各地的商人認識愈廣,不久就自謀發展,發揮著他做生意的才能。

當時在閩海一帶有個著名的海賊蔡牽,時常搶劫商船。有一次張秉鵬和同行的船隻從北方辦貨,回程途中,他正在船上香案前祈求神佑。不意遇上蔡牽賊船攔截搶劫,而張秉鵬的船正是賊首蔡牽親臨,張一見海賊連忙跪在香案下叩頭,蔡牽誤以為張秉鵬是在表示歡迎之意,就命令手下的人不可殺害即將船連人帶貨搶奪,並審問張秉鵬。原來蔡牽也是泉州人,蔡妻也姓張,蔡牽隨行賊寇得知所捕的商人既是姓張,又是同鄉,遂動了思鄉之心,認張秉鵬是她堂兄的兒子,姑姪相認,請求蔡牽將人貨釋放。

蔡牽看張秉鵬是個老實人,又有親戚關係,就將所搶的船貨返還,並贈送一面黃旗,以後船隻來往時,將旗幟插在船頭,就可暢行無阻。

插上黃旗,不僅蔡牽的賊船不來搶劫,就連其他海賊也因懼怕蔡牽的勢力而避之。不僅張秉鵬自己的船隻利用旗幟,同行的船隻也隨後航行而免遭賊劫。於是商人紛紛託他運貨,同行的船隻也支付佣金,於是他所經營的張德寶行號獲得巨利,成為富商。西元1920年龍山寺重修時,張德寶行號就捐出鉅額修廟。